颍川在哪?
它是个郡,大致位于今河南省中部,辖区涉及许昌、平顶山、漯河、登封等地,起初因颖水流过境内而得名。
都说人杰地灵,其实地灵是人杰的前提,除颖水外,颍川郡内还有汝水、洧水多条河流穿过,是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。相传黄帝和大禹都是颍川人,大禹曾在阳翟(禹州)建立夏的都城。
颍川曾隶属韩国,韩是战国七雄中离宗周洛阳最近的国家,因重文轻武第一个灭亡。秦统一后,颍川郡正式成立,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载:“十七年,内史腾攻韩,得韩王安,尽纳其地,以其地为郡,命曰颍川。”
秦汉魏晋四朝,这里一直是除首都之外人口最多,经济最繁荣的地方。若将长安洛阳比作北京,颍川大概就是上海香港。
两汉四百多年,颍川人几乎参与了所有大事。
比如立国,张良就是颍川郏县人,韩亡后他曾暗杀秦始皇,失败后加入刘邦团队,是汉初三杰之一。比如削藩,晁错是颍川郡治阳翟人,他用生命代价加强了汉的集权。比如党锢,李膺是颍川襄城人,杜密是颍川阳城人,为打倒权宦二人亦付出了生命。
东汉末年,地方势力随着中央集权力度衰弱而抬头,颍川名士顿时成了诸侯争相攀附的对象。
曹操绝对厉害,为示好颍川名士,他竟将汉献帝迁至颍川郡内的许县,从此既能挟天子以令诸侯,又能就地取材,大揽颍川名士于麾下。
图片
东汉颍川郡
荀彧是颍川颖阴人,他大概只做了两件事,一是坚定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心,二是大力引荐自己的老乡,后人称他有王佐之风。
经荀彧推荐给曹操的颍川名士有:荀攸、钟繇、陈群、荀悦、杜袭、辛毗、赵俨、戏志才、郭嘉等等。戏志才是曹操最早倚仗的谋士,可惜他英年早逝,进而才有郭嘉的登场。
郭嘉在灭吕布、驱刘备以及官渡之战均贡献了奇谋,之后又料定袁绍诸子间的残杀,并建议速征辽东,他是曹操统一北方的最大功臣,入魏后配享曹操庙庭。
荀攸、荀悦与荀彧同族,荀攸和郭嘉一样妙计百出,历任汉汝南太守、魏尚书令,死后配享曹操庙庭。荀悦被曹操安插在献帝身边任黄门侍郎,日夜陪伴左右。
钟繇是颍川长社人,他曾挑拨李傕郭汜二者关系,设计助献帝从长安东逃,给曹操“挟天子”创造了条件。征吕布时,曹操任钟繇为司隶校尉,都督长安洛阳一带兵马。入魏后,钟繇历任廷尉、太尉,位极人臣。
如果说钟繇是颍川人的幕后大佬,那站在台前的则是所谓的颍川四大名士,据《三国志·魏书·赵俨传》:“初,(赵)俨与同郡辛毗、陈群、杜袭并知名,号曰辛、陈、杜、赵云。”
赵俨是颍川阳翟人,杜袭同郡定陵人,董卓作乱时二人避难于荆州,直到曹操迁献帝至许县后才回到颍川。
赵俨是监军天才,是唯一一个与张辽、乐进、于禁、张郃、徐晃五子良将都有合作的文官,入魏后历任侍中、骠骑将军、司空,活到了曹芳时代。杜袭先后受到钟繇和荀彧推荐,曾随曹操征张鲁,促成当地八万多人迁至华北,充实了中原人口。
辛毗也是阳翟人,官渡战后,他预见了袁氏的灭亡而投奔曹操,助后者统一了河北。册立太子时,曹操采纳了辛毗的建议而选择曹丕。抗蜀时,辛毗以卫尉身份来到前线稳住了急于出战的司马懿,死后配享曹丕庙庭。
大名鼎鼎的陈群来自许昌,他最大的贡献,在于为整个官僚阶层创立了九品中正制,这种有利于世族的选官制度直到四百年后才被科举所取代。入魏后,陈群历任尚书令、司空,是颍川名士名副其实的台前一号人物,死后配享曹操庙庭。
陈群曾多次向曹操检举郭嘉的放荡行为,然而俩人曹操都爱,一方面没有责备郭嘉,一方面大力表扬陈群的公正。
枣祗也出自颍川,此人是屯田制的首倡者,屯田对曹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枣祗早逝,曹操追赠他侯爵,将颖水一支流命名为枣祗河。
那司马徽和徐庶都是颍川人,二人极力推荐诸葛亮,令刘备神魂颠倒。
颍川,扛起了半壁江山。
图片
曹魏崛起路上的每一步都少不了颍川名士助力,“挟天子”源于荀彧、钟繇的支持,打仗要靠郭嘉、荀攸的奇策,军需倚仗枣祗的屯田,制度离不开陈群的筹划,这群颍川人士多智又团结,他们互相提携联姻,荣损共俱,进而形成了权倾天下且不可撼动的颍川利益集团,集体操控者曹魏甚至全国政坛。
曹家始终依赖颍川名士的意见,照顾他们的利益。曹丕临终前托孤给四人,其中曹真曹休是宗室,司马懿在外征战凭实力入围,剩下那个便是陈群,他代表着正是颍川集团的利益。
曹家衰落后,颍川集团未受影响。
高平陵政变时,辛毗之子辛敞以曹爽参军的身份困于洛阳,千钧之际,他带领曹爽的家兵夺门逃走,而事后,司马懿并未追究此事,反而让他担任卫尉要职。
陈泰是陈群之子,荀彧的外孙,根正苗红,高平陵政变时,司马懿让他劝说曹爽投降,后者果然放弃了抵抗。此后,陈泰历任都督雍凉二州军事、都督淮北诸军事。
荀顗是荀彧之子,在曹家衰微之时,他审时度势投靠司马家,倾力帮助司马昭夺权以及镇压毌丘俭叛乱,入晋后官至太尉。
钟毓是钟繇之子,起初在外任魏郡太守,高平陵政变后被司马懿提拔为廷尉,后来又都督荆州诸军事。钟会是钟毓之弟,本也是司马家的心腹,却因谋反死于非命。
魏虽亡,颍川集团却挺了过来,凭借祖辈威望以及陈群制定的九品制,其几大家族依然能把持住政坛资源,三百多年世代为官。
比如颍川陈氏。陈准是陈群族孙,在晋朝任中书令,与张华一同辅政,其子陈眕任左卫将军,是晋惠帝亲信。陈眕之子陈逵在东晋任黄门侍郎,曾与荀家后裔荀羡一同北伐胡族。多年后,南朝陈武帝陈霸先也自称是颍川陈氏后裔,可见该姓氏的重量。
还有颍川荀氏。荀勗是西晋司徒,他是荀彧族孙,其母出自钟繇家族,其子荀藩和荀组官至司空和太尉,其女嫁给了吴王司马晏,是晋愍帝司马邺之母。荀组之子荀奕在东晋任侍中,任上极力为曹家后裔争取福利优待,晋朝无一不从。
(完)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